蒋介石与反“台独”斗争(谭一青)
1943年,蒋介石赴开罗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,与美国总统罗斯福、英国首相丘吉尔共同商讨战后日本问题。会后发布的《开罗会议宣言》明确宣布,战后将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台湾、澎湖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。抗战胜利以后,中国政府顺利收复台湾。但是,美国政府出于控制台湾,遏
1943年,蒋介石赴开罗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,与美国总统罗斯福、英国首相丘吉尔共同商讨战后日本问题。会后发布的《开罗会议宣言》明确宣布,战后将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台湾、澎湖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。抗战胜利以后,中国政府顺利收复台湾。但是,美国政府出于控制台湾,遏
1946年上海码头,一群中国士兵把日式军靴擦得能照见人影,枪托上“还我河山”的刻字被手捂得发烫——他们是要去日本当占领军的!可等了三天三夜,登船命令没等来,却盼来一句:“掉头,去苏北打内战。”
提及蒋介石,多数人脑海中立刻浮现的,是他那一颗标志性的光头。这个形象伴随了他一生,也成为外界津津乐道的谜题。数十年来众说纷纭,直到宋美龄晚年开口,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。然而,这个看似简单的形象背后,却藏着历史、情感与现实的复杂交织。
“我哥是蒋介石!”——1941年重庆磁器口,一个穿粗布衫的河南老头把这句话拍在戴笠面前,全城笑掉大牙,可戴笠没笑,他把老头关进缫丝厂,连夜封口。
被俘后送进功德林,一待就是十年。这十年变化大,从开始死活不写悔过书,到后来主动学习,从瞧不上“改造”这事儿,到战犯大会上发言说“认识错误”,脸上的神情比过去安定多了。
一个看似理性的战略放弃,却让中国永远失去了东海屏障;一场本可改写战后格局的博弈,因决策者的权衡与妥协,成为东亚地缘政治的永恒伤痕。
彼时,蒋介石站在窗前,凝视着庭院中凋零的梧桐叶,随即发往重庆保密局一道指令:“着郑介民立即部署,将张学良移解台湾,务必严密看管,不得有任何差池。”
蒋介石的用人术,历来被人议论:“黄、陆、浙、一”四条硬杠,非嫡系不用,非亲信不信。可这套看似能巩固权力的操作,最后却成了葬送江山的催命符。
他从“御用飞行员”没有证据的变成了“国家嫌疑人”,就这样,像被风吹走的落叶一样,消失在监狱的高墙里。直到1066天后,才重新出现在阳光下。
蒋介石自1915年开始写日记,至1972年因手肌萎缩停笔,持续57年,现存53年共63册 。这一记录远超同时代政治人物,形成了一部独特的“个人政治史”,它既是研究蒋本人思想与行为的“钥匙”,也是理解国民党政权兴衰的“镜子”。
2009年那场文化交流活动,本来只是孔东梅又一次赴台的行程。可当天一到场,她就发现气氛不太对。台湾媒体全员上线,摄影机早早架好,甚至有记者在现场悄悄打听:“蒋孝严来了吗?”
1949年从成都机场起飞时,蒋介石望着远去的大陆,心里就开始为“丢江山”找答案。他耗尽余生复盘失败,却始终不愿从自己身上找问题,反而在日记里将“罪魁祸首”指向两人,用一套自洽的“失败叙事”逃避现实。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文| 柚柚编辑| 文静初审|小满
1949 年 8 月的重庆黄山别墅,深夜的会议室内烟雾缭绕。蒋介石手指在地图上的四川与台湾之间反复游走,桌前两派将领已争论近 3 小时 —— 一边是胡宗南拍着桌子喊 “四川天险能守三年”,另一边陈诚攥着情报简报冷声道 “台湾海峡才是真屏障”。这场决定国民党残余
张群,四川成都人,少年时考入保定军官学校,1906年。从机场到日本振武学堂,和蒋介石同窗,这事在当年圈子里也算稀罕了。说起来,那个年代谁能有出国见识,谁就有点故事。张群和蒋介石,在日本加入同盟会,一起在炮兵连队实习,外人觉得他们关系铁得要命,其实不是。张群投身
1948年12月21日清晨,南京下关码头薄雾未散,庄尚严站在“中鼎号”登陆舰的甲板上,最后一次回望长江南岸。他脚边码放着772只木箱,箱内装着故宫博物院的320箱文物、中央博物院的222箱铜瓷、中央研究院的120箱档案,以及外交部的60箱外交文件。这些箱子被草
1950年,刚刚狼狈退守台湾的蒋介石,收到了一份让他如遭雷击的情报。他身边最信任的高级将领之一,参谋次长吴石,竟然是共产党的卧底!
不管你爱不爱听歌,都一定听过她的《甜蜜蜜》《小城故事》,这个被称作巨星中的巨星的女人,用温柔的嗓音,在几代人的记忆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。
都说“英雄难过美人关”,可这话用在蒋介石身上,似乎得换个说法。他究竟是难过美人关,还是主动往关里冲?1901年,当14岁的蒋介石被塞进一顶花轿,去迎娶19岁的陌生姑娘毛福梅时,他命运的齿轮,似乎就朝着“桃花劫”的方向转动了。
蒋介石的感情世界,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重要篇章,更从侧面折射出他一生从革命青年到政治领袖的复杂轨迹。他生命中的四位女性,各自在不同阶段陪伴着他,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。